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冠达配资
喷嚏、鼻涕不断,鼻子堵得只能张嘴呼吸,还可能头面疼痛、嗅觉“走失”……你以为这是感冒症状,殊不知可能是棘手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4月3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耳鼻咽喉医院副院长许昱教授表示,该病治疗后容易复发,规范诊治是应对关键。时隔6年,我国新一版“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发布,治疗手段有了新进展,生物制剂将让更多患者获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耳鼻咽喉医院副院长许昱教授
慢性鼻窦炎患者超1亿冠达配资,三成伴有鼻息肉
反复鼻塞、流鼻涕,甚至出现面部疼痛,32岁的张先生(化姓)本以为是感冒,直到最近症状加重,渐渐鼻子“失灵”,闻不到味道,他这才警觉赶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最后被确诊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这是很常见的上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鼻科及变态反应科主任许昱教授介绍。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人群慢性鼻窦炎总体患病率为8%,估算我国患者数超过1亿人群,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伴随鼻息肉,预计患者人数约2000万至3000万。
鼻塞、流涕、嗅觉下降、头面部痛等,都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常见症状,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容易被患者忽视。有的患者来就诊时,鼻息肉像葡萄一样成串堆积,阻塞鼻窦开口,鼻子被“挤变形”,更形成“发炎——阻塞——更严重发炎”的恶性循环。
这些症状不仅让患者身体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鼻塞、流涕导致患者睡眠不佳、精力不济;张口呼吸引发咽喉不适,甚至慢性咽炎;鼻涕倒流刺激咽部,引起咳嗽、气道炎症。另外,嗅觉障碍也是一大问题,最终还可能引发哮喘等并发症。
目前,根据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的情况,可将慢性鼻窦炎伴息肉分为两种类型,但目前两种分型还缺乏共识性的分型标准冠达配资,不足以用在临床上指导精准治疗,这也是该病长期面临的诊疗困境。
治疗后容易复发,有患者手术三四次
“面对该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各有局限,而手术切除也容易复发。”许昱教授介绍,长期以来,针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鼻用糖皮质激素是各级各类指南最推荐的药物,此外还有黏液促排剂、盐水冲洗以及鼻塞严重时使用的减充血剂等。
许昱教授接诊患者
“如果药物治疗三个月无效,或慢性鼻窦炎伴有眼睛问题、真菌感染等并发症,以及息肉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还是建议手术治疗。”许昱教授表示,但病理分型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极易复发,如同“割韭菜”,手术切除后又再长。
“翻修手术的成功率会逐次下降,接诊的患者中,不少人做了三四次手术,有的患者在外院手术甚至超过了10次,患者会陷入焦虑情绪。”许昱教授表示,也正是因为面临多次手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长期依从性不佳,很多患者最终放弃后续治疗。
生物制剂如精准导弹,锁定致病因子缓解症状
近年来,靶向治疗的出现,为难治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带来希望。
许昱教授曾接诊的一位女性患者,有慢性鼻窦炎,且鼻息肉长的位置特殊,在嗅觉黏膜神经末梢处,所以基本闻不到味道,哮喘还经常复发。虽然当时手术非常成功,鼻腔内的息肉切得很干净,鼻腔轮廓也很好,但在半年后鼻腔内又有水肿。在团队评估后,该患者开始注射生物制剂,两个月后明显好转,鼻子通气了,也能闻到气味,哮喘也没再复发。
“生物制剂靶向整个2型炎症通路,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13(IL-13)等都是炎症细胞因子,其中白介素-5(IL-5)促进嗜酸性粒细胞成熟并延长其寿命,白介素-13(IL-13)在炎症通路上发挥作用,IgE则针对过敏反应。”许昱教授解释,这些抗体精准阻断了炎症因子下游信号通路的传递,避免了炎症的级联反应和炎症状态的持续存在,如同“精准导弹”锁定致病因子,从源头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聚集,这样就会减少息肉的大小,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鼻窦炎的病情。
随着生物制剂的使用,给难治型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冠达配资,未来将有更多患者受益,重享自由呼吸。许昱教授提醒,若出现鼻塞、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症状中的两种以上,病程超过12周时,应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进行前鼻镜检查、头颅X线平片、CT扫描等以评估病情。
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